首映|《栖身塔》导演张罗平:拍出表象之下的故事     DATE: 2024-09-09 03:11:10

入围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单元的首映事《栖身塔》,是栖身一部聚焦女性在婚姻中的困境与自我价值追寻的电影。影片中,塔导淮南市某某高温材料维修网点面对丈夫失踪的演张谜团,牵引出三位不同背景性格的罗平女性,在婚姻中各自经历的拍出挣扎和觉醒。

6月19日,表象《栖身塔》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首映。首映事

《栖身塔》主创合影

电影讲述一场大火后,栖身音乐老师梁艳(王雨馨 饰)成了众人眼里的塔导美丽寡妇,但她直觉丈夫未死,演张到底大火中烧死的罗平是谁?在丈夫失踪后,梁艳出现了双重人格,拍出闺蜜洪芳(陈禹岍 饰)是表象梁艳被压抑的另一面,热情奔放且敢爱敢恨,首映事最后为爱殒命。邻居刘永明(杨厚垚 饰),典型的油腻中年男,却因洪芳而爱屋及乌,最终命丧黑恶之手。人性、友情、淮南市某某高温材料维修网点爱情遭到种种拷问。在梁艳的执着下,扑朔迷离的案情一层层解开,而最终,梁艳也寻回了自己的栖身之所。

《栖身塔》剧照

导演张罗平是摄影师出身,强烈的画面冲击力彰显着创作者呼之欲出的表达欲。《栖身塔》是他的第二部电影,2018年,他的第一部长片《向阳的日子》同样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单元,并为他赢得最佳摄影的荣誉。

电影中的“栖身塔”象征着让灵魂安放的地方,而时隔6年推出这部作品,张罗平对人生和电影也有了许多新的思考。

导演张罗平

长着凤凰尾巴的麻雀和她的树

在本届上影节的亚新单元入围剧组见面会上,张罗平这样介绍自己的新作,“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女人找她男人的故事。”最后也没找到,但她的心灵已经安放下来了,张罗平说:“这讲的也是当下社会每个人的困境,所有人都有困境,而归根结底,困境源于自己那颗不安的心。”

拍完第一部电影之后,张罗平出去旅游散心,途中和朋友聊到一些在名存实亡的婚姻中困守的女性人群。加之自己身边也有类似的案例,张罗平觉得,许多稍年长一些的女性,在婚姻中总是绑着枷锁,那些枷锁有时候不来自现实,而是来自内心的认知。“女性守护的家,其实是安放灵魂之处,但其实不一定是婚姻,也不一定是家庭才构成自我的坚定内核。”

在影片中,张罗平构建了三个女性,有人外表“风尘”内心却是渴望真爱的战士;有人坚守在婚姻的牢笼中,同时内心充斥着矛盾和妄念;也有人在婚姻中迷失自我走上不归途……

《栖身塔》剧照

张罗平喜欢鸟,从小掏鸟窝、养鸟、观察鸟。他曾经见过一只奇怪的麻雀,身体通体是麻雀的形态,但尾巴特别长,带点颜色像“凤凰”,“一只长着凤凰尾巴的麻雀,它可能就没法确定自己是麻雀还是凤凰。”这种对自我认知上的执迷与妄念,成为他构建片中女性的重要意象。此外,影片中的诗句,穿插着各种与鸟有关的意象,有时诗意栖息,有时飞去无踪。

“我觉得有一点点浪漫的人,都有过那种希望说想要做一只鸟,能够飞得很高很高,看得很远很远,但是鸟恰恰为了一棵树停下来。”有时张罗平会觉得,鸟和树的关系,和两性关系很像。

《栖身塔》剧照

故事从火灾开始,探寻丈夫死亡真相的悬念,并没有被放大成更具悬疑感的类型叙事,“剧本我一开始写的就是她跟她老公相处关系之间的一些琐碎的事儿,经过一次次修改,到最后变成了纯粹表达一个女性的处境和状态,让事件案情沉在底下,形成表象背后的一个世界。”《栖身塔》是个偏意识流的表达,张罗平说,“拍出来的是表象,里面藏着的是之前发生的另一个故事。”

《栖身塔》剧照

从捕捉瞬间,到记录时间

张罗平是80后,在“亚新”的队列里,他已经算是位“老人”了。

学油画出身的他,毕业后喜欢摄影而开始入行时尚做摄影师,常年奔波于各地摄影棚、时装周等进行拍摄,做到行业顶尖的水准,拍摄过几乎市面上所有的时尚杂志封面,合作过的大牌明星不计其数。2014年,张罗平重返校园,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进修班学习了一年,开启了自己的导演生涯,处女作《向阳的日子》自己掌机,出色的画面叙事能力获得了亚新最佳摄影的嘉奖。

摄影是张罗平的长项,《栖身塔》的画面同样令人印象深刻。浓烈的色彩,出色的空间营造,富于设计感的长镜头,超现实的打光,张罗平说,“我们试图在美和真实之间去寻找一个合适的平衡。”

他意识到,过于考究的强画面,可能会影响观众沉浸式地进入电影人物的世界,甚至影响到真实感,但同时,他也希望观众能够通过画面,留下对影片的某种“感觉”,“很多电影,你看完之后,你不一定记得这个故事,但你一定会记住这个片子的感觉。”

从摄影师到电影导演,张罗平发现,很不一样的地方,是在于捕捉人物状态的方式全然不同。摄影师只需要抓取到被拍摄对象某一个瞬间的状态,一张照片就是成功的,而电影需要记录下一个完整时间段下的表演状态,导演要能够调动一切手段去激发和保持住这种状态,并且记录下来。对于自身的创作状态,亦是如此。“我以前可能做一个作品,瞬间的意念就可以做到,但我拍电影的时候,要用6年的时间坚守一个意念,完成这个作品。”

《栖身塔》剧照

“退路永远不是好路”

张罗平坦言,摄影师的背景,让他在处理画面时有着独特的敏锐度,但电影创作需要更加系统和深层次的思考。《向阳的日子》拍完后,这部影片有机会走上院线,让张罗平面对更广大的观众,其中的评价并不都是正面。这让对自己期望很高的张罗平,一度很受打击,“内心有点空了,觉得很匮乏,觉得自己对剧本的处理能力太差了。”于是他又转身进了北京电影学院,上了文学系的进修班。

对比两次创作的不同状态,张罗平说,“第一次的时候有点含糊,觉得这样好,那样也好,其实是在试探,但我第二部的时候就非常明确,从剧本到拍摄到后期的剪辑,甚至到色彩、音乐,都非常笃定明确。”

作为一个“大龄新人”,张罗平的导演之路需要离开之前的舒适区,重新开始。“虽然看起来行业有些交集,但天差地别。”虽然艰难,但从决定转行的那一刻开始,他就没想过要回头了。

“退路永远不是好路”,他说,“我见过太多拍平面的,曾经有点小成就,靠这点小成就,可以混着过一辈子,这对我来说是有点悲哀的。”

这些年,虽然有时候为了置换一些能够为自己创作所用的资源,他还会拍点平面作为“交换”, 但张罗平说,没有再接过“活儿”。令他高兴的是,在转行的第十年,他终于在接下来的第三部长片中,“有片酬了!”张罗平说,《栖身塔》拍得很艰难,需要自掏腰包往里垫钱,而“有了片酬,我就是一名职业的导演了”。

《栖身塔》剧照